正在阅读:魅力文博 北京故宫博物院(三)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中国书房 / 正文

ad01.jp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魅力文博 北京故宫博物院(三)

转载 超级管理员2021/07/01 10:48:50 发布 来源:网络 作者:地道中华 176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



北京故宫博物院



北京故宫,旧称紫禁城,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,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,堪称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。

北京故宫位列世界五大宫之一(北京故宫、法国凡尔赛宫、英国白金汉宫、美国白宫、俄罗斯克里姆林宫),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



慈 宁 宫



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。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,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。万历年间因灾重建。

清沿明制,顺治十年(1653年)、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、乾隆十六年(1751年)均加以修葺,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。

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,并将后寝殿后移,始定今之形制。

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,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、永康右门,南侧为长信门。

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,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。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,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,北向直抵后寝殿(即大佛堂)之东西耳房。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,东曰徽音左门,西曰徽音右门。

正殿慈宁宫居中,前后出廊,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。面阔7间,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。两梢间为砖砌坎墙,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。殿前出月台,正面出三阶,左右各出一阶,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。东西两山设卡墙,各开垂花门,可通后院。

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。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,泰昌元年(1620年)万历帝郑皇贵妃、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。天启七年(1627年)明熹宗卒,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。清朝顺治十年(1653年),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,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,太妃、太嫔等人随居。

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,凡遇皇太后圣寿节、上徽号、进册宝、公主下嫁,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。特别是太后寿辰时,皇帝亲自率众行礼,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,礼节十分隆重。

若皇太后薨,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,皇帝至此行祭奠礼。






慈 宁 花 园



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,始建于明代,是明清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、礼佛之处。

花园中原有临溪观、咸若亭等建筑,万历十一年(1583年)改名为临溪亭、咸若馆。

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进行大规模改建,此后虽“颇有更动”,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。

花园南北长约130m,东西宽50m,总占地面积6800㎡。园中仅有建筑11座,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,集中于花园北部,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,莳花种树,叠石垒池,意在使太后、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。

花园入口揽胜门设在东墙,为一朴素的随墙门。

进门北望,主殿为咸若馆,面阔5间,前出抱厦,黄琉璃瓦顶。馆前有花坛一座,东西两侧有宝相楼和吉云楼,馆后正北为慈荫楼。

咸若馆

宝相楼



吉云楼

台城


三座楼形制相近,皆为两层,覆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,成“凵”形环抱咸若馆。

慈荫楼底层东梢间开一小门,与慈宁宫前广场相通。宝相楼和吉云楼正南各有小院一座,名为含清斋、延寿堂,是乾隆皇帝侍奉皇太后汤药之处,亦为苫次之所。院中主体建筑为灰瓦三卷勾连搭卷棚顶,素雅新颖。

花园南部有一东西窄长的矩形水池,当中横跨汉白玉石桥,桥上建亭一座,名曰临溪亭,北与咸若馆相对。

临溪亭

亭的东西两侧原有翠芳亭、绿云亭,现为面阔5间的庑房各1座。花园的东南、西南两隅原各有井亭1座,绿云亭内流杯渠之水即从东南井内引出。

临溪亭南花坛,高1m,6.5m见方,须弥座式,与北花坛相对称。再向南绕过太湖石叠山,即为花园的南入口。

慈宁宫花园由于受礼制、宗法、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,建筑按照主次相辅、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,布局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,主要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、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。

园中树木以松柏为主,间有梧桐、银杏、玉兰、丁香,集中分布在咸若馆前和临溪亭周围,花坛中则密植牡丹、芍药。其春华秋实,晨昏四季,各有不同的情趣。

     请滑动观看






养 心 殿



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,西六宫的南面。初建于明嘉靖年(16世纪中),一直做为皇帝休息的偏殿。

自雍正朝开始,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便多在此处,际上成为清代皇帝的正寝,“养心”意为涵养心性。

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,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,厅堂、书房、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、密谈、休憩、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,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,在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。

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“勤政亲贤”室、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。

“勤政亲贤”室

三希堂



垂帘听政处





皇 极 殿



皇极殿是宁寿宫区的正殿,“皇极”出自《尚书》“皇建其有极”,意为天子为天下建立最高准则。

初建于清康熙年,取名宁寿宫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改建,作为乾隆帝归政后临朝受贺的地方,用太和殿在明代晚期的名称命名为皇极殿,而改称后殿为宁寿宫。

皇极殿座北朝南,面阔九间,进深五间,取帝尊九五之制。居于甬道、台基构成的“王”字形结构正中,前面有两道宫门,体制大过太和殿;殿前有月台甬道,制如 “乾清宫”;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,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,下设宝座,品级仅次于太和殿。殿內东设铜壶滴漏,西设大自鸣钟,制作考究。

1796年,乾隆帝传位嘉庆帝,正月初一在太和殿举行了授受大典,初四日,在皇极殿举办“千叟宴”,宴请90岁以上老人。

光绪二十年(1894年)慈禧太后在此举行六十寿典,七十寿典时在此接受外国使臣祝贺。慈禧死后,梓宫(棺材)葬入陵寝前曾在此安放。






文 华 殿



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。

前殿即文华殿,南向,面阔5间,进深3间,黄琉璃瓦歇山顶。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,次间、梢间均为槛窗,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。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。

殿前出月台,有甬路直通文华门。后殿曰主敬殿,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。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。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、集义殿。

明清两朝,每岁春秋仲月,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。清代以大学士、尚书、左都御史、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,满汉各8人。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“经”、“书”,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,阐发讲习“四书五经”的心得,礼毕,赐茶赐座。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。

明代设有“文华殿大学士”一职,以辅导太子读书。清代逐渐演化形成“三殿三阁”的内阁制度,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,统辖百官,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。





武 英 殿



康熙年间,首开武英殿书局,将左右廊房作为宫廷修书处,前殿武英殿与后殿敬思殿为贮存书籍之处。

武英殿的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,书籍品质精美,字体秀丽工整,绘图完善细腻。

乾隆年间,为将《永乐大典》中138种珍本付印,特制了25万枚活字,印制完成后御赐名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,世称“殿本”。不仅编书、印书,武英殿也是焚书之处,许多查禁书籍被投入武英殿字炉中销毁。

晚清,宫廷修书事业渐趋衰落,后殿敬思殿仅用于存储版片。同治八年(1869年)武英殿大火,大部分主要建筑被烧毁,书籍版片也焚烧殆尽。同年重建。

现武英殿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。


文章来源:网络,有修改。有侵权,请致函即删。

欢迎原创投稿,稿酬从优。

【往期精彩】

南京印记 || 天下文枢地,金陵帝王州

魅力文博 ||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

传世之尊,镇国之宝

已有0人点赞

自定义html广告位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